青岛大学 姜彬
一、案例简介
王同学是大二理工科女生,性格外向,比较要强,不甘于落后,并经常与他人比较,家庭经济较困难。竞选班委失败后,她感觉同学们都在嘲笑自己,总觉得周围的同学在关注自己的一举一动,后来就表现为上课不能认真听讲,导致成绩一落千丈。去心理门诊检查,被告知没有任何问题,只需放松心态或接受心理咨询。然而,她仍然感到苦恼,所以来找到我寻求帮助。
二、关键点分析
综合王同学的各种信息,结合精神分析理论,可以对这个案例进行理论假设。因为家庭经济比较困难,母亲从小就教育她,一定要好好学习,只有学习努力上进,才能过上更好的生活。这种“比较”教育导致王同学非常要强,不能接受落后于他人,对自己的要求非常高。由于从小的学习生活比较顺利,让她一直在“舒适圈”里,感觉游刃有余,而到了大学后,发现周围优秀的同学层出不穷,当她在竞选班委时失利,就会出现一个心理落差,以前那种“不能比别人差”的信念就会浮现出来,甚至可能引发心理疾病。她一直要向母亲证明自己是优秀的,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自我认同感。当她无法得到自我认同时,就会出现各种问题。
三、思路举措
1.初见,以倾听共情建立信任
第一次与王同学交流时,她神情沉闷压抑,虽然她声称对竞选班委已无太大感觉,但身体仍显紧绷。我引导她进行放松练习,期间她回忆起高中时因向老师如实反映宿舍熄灯问题而被同舍友孤立的经历。通过技术,我让她与过去的自己及舍友对话,她意识到自己处理方式欠妥,未充分顾及他人感受,同时找到了竞选失败的部分原因。整个倾听与共情过程分为两次完成。
2.坚持,用刻意练习提升自信
经过两次交流,王同学虽然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但从小形成的“比较”思维依然根深蒂固:当她比别人做得好时觉得优秀,遇到挫折或未达预期时则感到失败。在“拥抱内在小孩”的练习中,她跟随引导词流泪,认为自己从小若未做好事情,就会自责。经过四次练习,她逐渐接受自己,无论做得如何,都值得被爱。我们约定每天记录三件好事,帮助她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与自己的优点。一个月后,她发现了自己执着和坚韧的优秀品质。
3.升维,用心理移位法换位思考
当她坦然说出自己难以真诚祝福他人,看到别人比自己好时会感到失落甚至嫉妒时,我看到她长长地松了一口气。我问她感受如何,她表示说出来后轻松了很多。我告诉她,这种想法很正常,也说明她是个追求上进的女孩。我引导她思考:如果周围的人都不好,自己的水平也不会高。她顿悟,优秀的人周围才有优秀的人,应该为身边的优秀感到高兴。之后,她惊喜地分享,自己能真心为朋友开心,并愿意帮助他人。我提醒她记住这份喜悦与感受。
4.焦点,以教练技术启动梦想
随着沟通的深入,王同学逐渐接纳自己,和同学关系改善,投入更多精力在学业上。虽然对未来有些迷茫,我通过启发式提问引导她展望梦想。她表示希望成为教师,因为成长中受到很多老师的帮助。我运用了正念暗示和“撒金粉”练习,让她与理想中的自己链接并汲取力量。睁开眼时,她眼神坚定地说:“老师,未来的我是闪闪发光的!”我知道她的内心已充满力量。
四、经验启示
一是关系建立的重要性。当我们以一种接纳、合理化、不评判的态度对待学生时,她本身就可以获得这份支持的力量,让她感受到,无论她是怎样的,都是可以被接纳的。这对比较追求完美的学生来说,本身就是一种疗愈。
二是辅导员中正、抱持的重要性。在沟通交流中,当学生有自身的一些缺点,或者不那么光彩的想法时,辅导员保持一种中正、不评判的心态,可以促使来访学生感受到安全感,从而获得更多的勇气来面对目前的困境。
三是收获对“追求完美”类别同学的处理经验。在处理过程中,通过倾听和共情与同学建立了信任,利用技术,帮助她发现改进的空间,每天记录三件好事,以增强自信,运用心理移位法,引导学生换位思考,遇到更好的自己。
来源:高校辅导员队伍能力提升大数据赋能平台
原文链接:https://www.gxfdy.edu.cn/fdyfn/index.html#/resourceView?id=3698